关键词:重庆经验 区域经济发展 产业转型
从“重庆经验”之“五大招”,再谈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转型升级之道
--不改革无发展,无创新毋宁死!--
文章来源:中投顾问 作者:李仲越
核心观点:乾坤大挪移:以“产业链垂直整合”战略,颠覆传统加工贸易产业格局,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之模式创新!天外飞仙:打通“渝新欧大通道”,彻底改变区域经济发展地理区位劣势,实施战略路径创新!苏秦背剑、一箭穿心:产业招商模式创新,“需求招商、订单招商”,缺什么就补什么,给客户一个无法拒绝的理由!童子拜佛:战略新兴产业培育模式创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构建平台经济模式,培育战略新兴产业!隔山打牛: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大胆深化改革、体制机制创新,优化要素配置,长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引子:
重庆地处内陆山城,市辖人口3000万,2000多万是农业人口,农民工就有1000多万。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城乡差距突出;同时,重庆又存在和东北传统老工业基地现象及西部落后工业企业现象的叠加。
“大城市带大农村、东北现象与西部现象叠加”一直是这座城市的底色。“农民直辖市”是其不宣的标签。其发展一直都不是个简单问题。
但是近年来,但凡成年人应该都对“重庆故事”、“重庆模式”略知一二。如果再稍微关心点“财经新闻”的人,对“重庆经验”这个词也一定不会太陌生。下列几个数据相信很多人听过或看过:
“2015年,全国GDP平均增速6.9%,创25年来新低。但是重庆却以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GDP11%增速全国领跑,成为逆势增长的范例!事实上自2009到2015年以来,重庆的的增速始终都保持在两位数,每年都位列内地31个省份的前三甲,其中,两次位居全国之首!”
今日之重庆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18年GDP过2万亿,近年来继“上北深广”之后,重庆在国内城市中可谓“一骑绝尘”、遥遥领先。
“重庆经验”一词,最初是来自2015年国家发改委受命在重庆专项调研时一句“梳理、总结重庆经验”所引爆的。但是真正让万众瞩目的却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6年新年第一个工作日,习近平总书记选择重庆考察!这也是他任内第一次到重庆!在听取了重庆经济发展创新思路的代表“渝新欧”大通道相关汇报后,高调评价“挺好”!
“重庆经验”一时间火爆网络。
但在2016年12月30日,随着主抓重庆经济的15年,号称“6任市长”、重庆CEO”、“金融市长”的黄奇帆的卸任,以及之前坊间很多对所谓重庆经济发展的诟病如:“债务和投资驱动”,“中国模式的地方版”等。“重庆模式”及“重庆故事”、也正在逐渐褪去光环,淡忘于江湖。
首先,在这里笔者无意对坊间很多所谓“重庆故事”、“重庆模式”再度揭秘,对黄本人的政治现象全面准确的评议也超出了我的能力。
这里我只想从自身专业领域出发,试图在当前全球经济进入“创新驱动”时代,在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攻坚期、“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化的时期。重新回过头再看当年的“重庆经验”,以及和黄相关的也间接造就其“政坛不倒翁”传奇的,那些“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创新思路”,到今日到底还有哪些做法对现在有所启发?对当前提出的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有何参考借鉴之处?
为此,我们希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度解析“重庆经验”中之“五大创新奇招”,来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之道,管窥“山城重庆”如何在紧随“上北深广”之后,雄踞国内城市首位之秘。
第一招:“乾坤大挪移”--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之“思路创新、模式创新”
改变进出口加工贸易产业近30年传统。以“产业链垂直整合”战略3年间“无中生有”打造出一个内陆世界级的笔记本电脑产业基地!重庆工业产值翻一番!
众所周知,在沿海地区发展起来的进出口加工贸易产业,最典型模式就是“三来一补”,最基本特点就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最早发展及发展最好区域就是珠三角的广、深及长三角的苏、昆等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产品就是以“笔电”为主的电子信息产品。
“原材料、零部件从全世界运到中国,在中国只是进行加工组装,然后成品再运到全世界销售”。事实上,这种“大进大出”传统的模式特点使整个产业对物流时间及成本要求极为苛刻。同时从整条产业链环节看,中国加工或组装部分产值只占整条产业链的大约15%左右,赚取的也仅是最低端的加工组装环节的微博利润。这就决定了地方政府发展这种传统模式,只能放在沿海区域才能生存、才有效益。要想在内陆发展这种传统的加工贸易基本不可能!因为成本根本无法支撑。遥远内陆“山城重庆”想想都觉得是“痴人说梦”、“天方夜谭”!
但是,重庆偏偏做到了,而且一做就做到全球之最!究其原因就是“改革、创新”二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解析重庆笔电产业发展之“思路创新、模式创新”之旅吧。
1.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思路创新:“产业定位”选择一定是基于行业趋势和市场需求!
前面提到过重庆和东北一样都是传统的老工业基地,产业如何转型升级,困惑多年。产能过剩拖后腿多年。这也触动了重庆市政府及当时黄奇帆市长,下定决心:凡是产能过剩的行业,坚决不碰!
2008年,黄在研究全球产业发展趋势市场调研中发现,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及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笔记本电脑”必将成为未来家庭及个人的“标配”,人手一本、人手多本一定是趋势(目前来看市场预测准确,个人笔记本早已是个“快消品”,一般的家里至少都有个1-2台,多的都能堆个3-4,6-7个,废弃过时电子垃圾成堆了)。
黄奇帆下定决心,重庆主导产业定位:干就干这样的产品。以发展的眼光和市场的力量来推动重庆的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可以利用已经培育起来的产业工人,另一方面坚信通过创新,在内陆也要干成,啃下“硬骨头”!如何干?“产业链垂直整合战略”摆上案头、浮出水面。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小组在资料整理中发现,关于这个话题黄市长曾经说过的一段话让我们印象深刻,也深表认同。“不管区长县长还是企业家,一定要牢记,赔本生意不做,过剩产能的事不做,产业发展要有基本的行业分析。”这首先就是一个区域产业定位选择思路创新!它值得很多地方政府思考借鉴!区域产业发展不简单是“就产业谈产业、就资源选产业”,或“一窝蜂、赶时髦”等都是地方政府的产业定位选择思路大忌。
说到认同,在我们中投顾问“预招商规划法”理念里也有异曲同工之处:“产业选择和发展定位首先就要基于产业基础及市场需求,更要放眼应全球产业发展趋势。这也和现今“供给侧改革”一脉相承:从产品定位-制造开始就要谋划。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和效益空间的产品,才是靠谱的项目和供给,设计出企业愿意投资和认可的好项目和产业定位才是好规划”。
2.“产业链垂直整合战略”:区域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出,地方政府要想在内陆发展加工贸易,核心关键就是要解决物流成本和利润结构的问题。说白了,就是只要有钱赚,就可以做!
如何解决成本和利润结构呢?传统的“两头在外”,只做加工,已判死刑,行不通!那么怎么办?
这时黄奇帆创新性的提出了“产业链垂直整合战略”即:“产业链垂直整合,价值链高端导入,产业集群打造,进行加工贸易产业‘生产组织模式及路径创新’,开创‘一头在内、一头在外’的内陆加工贸易产业新篇章!”
我们来进一步解析:所谓“产业链垂直整合”,其本质就是“延伸传统加工贸易产业链,把链条上的“微笑曲线”大部分都迁移到重庆,留在重庆。实施“整机+零配件”产业集群式招商。让整个链条上更多产值在中国、在重庆!更多高附加值环节在中国、在重庆!如果能这样,那么这个产业就能玩、就好玩了!
说到这,各位一定会问,到底怎样做到“集群式招商”?为啥别人都愿意来?而且来到“山城重庆”呢?呵呵,这自然又是重庆和黄奇帆的另一个招商创新之举了!后面章节我自会一一道来。这里先卖个关子。先来看这个“产业链垂直整合战略”模式创新的效果。
在“产业链垂直整合战略”指导下,通过集群式招商,截止于2015年,重庆笔电产业就从当初的3+6+200变成“5+6+800”产业布局(5大终端品牌商+6大整机商+800家零部件商)都集聚驻扎重庆!整个行业实现高达80%本地化配套率!行业综合的物流配套成本不断降低。重庆笔电产业集群基本成型,行业也开始有钱赚了!
紧接着,由于核心零部件企业的集聚,也顺理成章的带来了产业链“微笑曲线”的“研发和技术”板块。传统的加工模式,产值低投资少,品牌商是不会把研发放在你这。但是核心零部件企业往往代表着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他们扎堆的现象,就会带动国际企业“技术研发”产业链的导入,反过来又进一步吸引加工贸易企业集聚,强化了整体产业集群效应。
再接着,随着加工贸易总量不断增长,有着“金融市长”之称的黄奇帆自然不会放过加工贸易产业核心结算方式--离岸金融结算(产业链上又一个15%产值环节)这个高利润环节。虽然在2010年前中国大陆基本没有这个业务,这个钱大多被新加坡等国际公司赚走。但是在其强力的向国家申请试点后。这笔利润有留在了重庆!笔电产业整个产业链条上的产值又增加了15%(腻害)!2010年12月30日,重庆第一笔加工贸易离岸金融结算账户顺利入账1个亿美金。至2014年整个结算金额就已达1000亿美元!
最后,随着“整机+零部件+研发+结算”几大模块整合的成功,重庆也成功实现一台电脑的70%产值留在当地、70%利润也就在当地!笔电产业在重庆越做越顺,效益越来越好、产业越做越大!现在,全球每三台电脑就有一台是重庆生产!传统的笔电产业基地“珠三角和昆山”早已被抛在身后!
08年重庆市年工业总产值大致为8000亿元,到2012年前后,仅这个“无中生有”的“笔电产业”总产值就达80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仅用3年时间,把重庆市自建国以来积累的工业总产值,一举翻番!
中投顾问的评价:重庆的产业发展、黄奇帆的产业链垂直整合战略,我们认为形象的展现出类似“乾坤大挪移”效果和威力。完全颠覆加工贸易产业只能在沿海,实现整个产业转移,成功的改变了传统加工贸易“两头在外”,成为“一头在内、一头在外的”新模式。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内陆开放的篇章中:“推动整机加零部件垂直整合一体化的方式,在内陆开展加工贸易”这段话充分肯定了重庆的做法。再一次传递出新时期下,内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首要的就是“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创新”,思路变,天地变!敢想、会想才有机会,才有生路!
第二招:天外飞仙--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创新!
“跳出重庆看重庆,跨越笔电看产业”!打通“渝新欧”战略大通道,区域发展后位变前位、劣势变优势:“是上可摸天揽月、下要入海抓鱼”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创新的成功!
所谓“渝新欧”大通道,就是以重庆为起点,德国杜伊斯堡为终点,横跨亚欧大陆,途径6个国家(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等)的一条铁路干线。目前是每周近3-4班“5定货运专列”(定起点、定终点、定班次、定时间、定路线),全程时间只要12-13天。
由于重庆生产的笔电终端产品40%还是销往欧洲,产业链垂直整合虽然成功的留住笔电产链的70%产值,这部分产业链是可以做了,有钱赚了。但是如果最终产品销售还是走传统物流路线:“先从重庆陆运--广东沿海--海运欧洲口岸--陆运到欧洲内陆”线路,差不多需要30-35天,这样其综合成本(物流成本+时间成本)还是很高。如果没有创新,那么最终整体行业利润将会被吃掉大半,不可持续!
他们也算过一笔账:从重庆到欧洲,一个价值500万的集装箱海陆运费就要4000美元左右,走传统海运路线时间比现在的“渝新欧”大通道设计差不多多出来的近20多天。要知道20多天的货物,其财务利息成本大约每箱就近增加3000美元/左右!如此总成本下来差不多就是7000多美元/箱。但如果反过来,打通“渝新欧”这条大通道走专线,加上财务利息成本却只要5-6千美元!综合成本算下来整整低了1000多美元/箱!
当初设计打通这条欧亚运输大通道,初衷其实只是为重庆的笔电产品加工产能“找出路”,也就是加工贸易的所谓的另“一头在外”。但没想到,大通道的打通除了解决了笔电产业的出口问题外,竟然也带动了周边传统进出口贸易的聚集。为什么?因为经过仔细的物流成本核算,他们得出一个结果和价值口号:“凡价值在200-1000万美元之间的集装箱从重庆出口欧洲,价格最低”(高于1000万走空运)。一时间重庆竟然成为内陆出口贸易开放高地!
还有,贸易的繁荣发展一方面进一步降低大通道物流成本(空箱率降低),另一方面也推动了重庆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从二产生产制造--三产商贸服务业的转型!
中欧大通道“渝新欧“的打通,真可谓是一招“天外飞仙”!瞬时让重庆区域经济发展“从后位变成开放的前端,不仅重庆的货物可以不再通过海洋运到欧洲,还能吸引沿海的东西运到重庆再运到欧洲,劣势立马变成不可多得的战略优势。”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有疑问了。难道之前中欧没有陆运铁路吗?难道之前没想到吗?其实是有的,陇海线、兰新线一直都在。中欧之间的“老物理通道”,也早已有之。但是为何出口都还是选择传统海运路线呢?
其实关键点就是,以陇海、兰新为主体老的“中欧通道”有两个硬伤“国际间对接、国内沟通协调”没有解决,造成了长期以来都是各国通关时间、物流价格不统一,例如:俄罗斯,1美元/公里/集装箱;中国0.8;哈萨克斯坦0.6等等;途径每个国家都要关检,滞留时间拉长;在渝新欧“5定“专列开通前,途径每个国家又都是“编外”,时间成本更是成倍增长,有时甚至远远超出海运时间。还不如走传统海运物流线路来的划算、快。
那么新的“渝新欧”大通道打通这块“硬骨头”,重庆、黄奇帆又是如何做到的?那么这里就不得不讲一个坊间流传甚广故事了:渝新欧大通道的开通,是黄市长用“国际、国内嘴仗”打出来的!
据传,黄当时对着地图,苦思出口流通路径时,突发奇想能否打通“渝新欧大通道”?但是查询资料后:明白如果要让“天堑变通途”,那么“国际间对接、国内沟通协调”两块硬骨头就必须拿下,不惜代价!
此时,黄充分展示了他的政治韧性和商情能力。以黄牵头,通过重庆市充分协调及调动国家上层资源,首先先打“国际嘴仗”,硬是把中亚6国“铁路公司及海关管理层”都召集到他的办公室,多次开会,谋求共识,共商统一班次和物流价格。
其次再打“国内嘴仗”,和铁道部领导立军令状(对赌):新通道的货运量只要能达到100个专列就降到0.6美元,年终考核达不到100个,重庆就补齐0.2的差额,愿赌服输!(之前老通道就是因为贸易量少,中国不愿降价、各国也就各自定价了)
最终,重庆、黄奇帆带着诚心、中国带着诚意,一举突破各国分歧,顺利实现“渝新欧关检一卡通”、“每周2班,5定货运专列”、价格统一以最低0.6美元/公里/集装箱,共同打造出一条共赢互惠贸易新通道!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德国杜伊斯堡见证了渝新欧大通道第一列火车圆满抵达。2016年新年第一个工作日,习近平任内首次考察重庆,又来到“渝新欧“大通道的起点两江新区过港园,在听取了“渝新欧一卡通”快捷通关汇报后,高调评价“挺好”!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小组在资料整理和分析中,发现渝新欧大通道成为内陆第一个一类口岸。其经济辐射、产业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当初只是为解决自身产品出口,最后反倒成了服务周边进出口贸易枢纽和高地。现在随着一类口岸的功能完善,欧洲的电子产品及进口汽车贸易顺势而为,返程的火车也不空了,渝新欧中欧陆运大通道的综合成本更低了!重庆的服务贸易集聚地特征不断加强!重庆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升级!渝新欧大通道的打通,可以说是一个“天外飞仙”式创举,更算得上是国内第一个,真正落实”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一个地区和实践案例!
“上可摸天揽月”--国际化战略格局和视野,改变区域经济发展要素构成和限制。后位变前位,劣势变优势。就是要有一招“天外飞仙”、不走寻常路的创新思路和格局!
“下要入海抓鱼”--具备实事求是“啃硬骨头精神,高效沟通协调能力“;从市场利润出发,帮助企业“算账”,真正解决问题!
第三招:苏秦背剑一箭穿心--产业招商模式创新
“需求招商、订单招商”,缺什么就补什么,站在客户角度思考问题,给客户一个无法拒绝的理由是“招大商”“招好商”的关键!
终于回到前面卖的“关子”啦!重庆的产业集群招商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重庆笔电产业“5+6+800”模式中首先是通过大品牌商带动关键整机和核心零配件企业来集聚,但是5大品牌商又为何纷纷愿意来到山城重庆呢?而其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就是如何搞定第一个笔电品牌商巨头“惠普”的呢?在讲这个“蛋生鸡”还是“鸡生蛋”故事前,为感谢大家耐心,先奉上一个经典网络笑话《征婚》,轻松开场。
儿子:我自己要娶的新娘,我自己会决定。
杰克:但我说的这女孩,可是比尔盖茨的女儿喔!
儿子:哇!那这样的话...
在一个聚会中,杰克走向比尔盖茨...
杰克:我来帮你女儿介绍个好丈夫。
比尔:我女儿还没想嫁人呢!
杰克:但我说的这年轻人,可是世界银行的副总裁喔!
比尔:哇!那这样的话...
接著,杰克去见世界银行的总裁。
杰克:我想介绍一位年轻人来当贵行的副总裁。
总裁:我们已经有很多位副总裁,够多了!
杰克:但我说的这年轻人,可是比尔盖茨的女婿喔!
总裁:哇!那这样的话...
最后,杰克的儿子娶了比尔盖茨的女儿,
又当上世界银行的副总裁...
知道吗,生意通常都是这样谈成的。
为啥要转这个网络笑话梗呢?其实这和重庆当初突破瓶颈,引进“惠普”时的招商模式“苏秦背剑、游说六国、合纵连横”有“异曲同工”之处。
09年初,笔记本行情看好,惠普中国准备扩产,当时想继续投产在已有5000台产能基础的长三角区域,但是觉得当地相关产业劳动力成本及相关要素也在不断增高。始终在犹豫,想寻找更低成本和合适的地方。
这时,黄找到惠普,力邀惠普落户重庆。但是同样的问题:内陆如何发展传统加工贸易呢?惠普简单评估后,基本上否决。
这时黄就抛出了“产业链垂直整合”战略构想,打造“一头在内,一头在外”加工贸易产业集群模式,降低物流配套成本!同时承诺将以最优惠产业政策、产业要素及劳动力成本为吸引,一举说服惠普,投资重庆,初步达成4000万台/年订单协议!
这边和惠普刚谈好,紧接着,黄就冲进“富士康”,拜访郭台铭!
开门第一句话就说,我这次来不是找你的商,而是给你一单1500万整机生意,要不要做?!
富士康做了那么多年的零配件,咋不想多赚点,干一票整机呢?
于是,就这样在重庆发出的:“1500万台整机订单+政府热情服务+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等”几个“大招”下,富士康几无还手之力,快速签订“城下之约”。
09年8月惠普和富士康基本同时签约,9月就动工!紧接着,12月顺利签下另外两家世界级电子产业代工厂“英业达、广达”。
在重庆当年的1(惠普)+3(富士康、英业达、广达)战略成功落地的效应下,围绕着他们的众多零部件企业自发跟随迁移,快速集聚。一个近万亿“生意”在重庆就这么成了!哈哈,这不就是苏秦背剑、舌绽莲花、游说六国,吗?!
上面破局,当然需要有苏秦合纵连横的智慧,但后期要做实还需要有一剑穿心“大招”-需求招商模式来支撑即:缺什么就补什么,站在客户角度思考问题,给客户一个无法拒绝的理由,下面几个案例更为直观。
京东方--缺资金、补资金:
重庆一年要制造1亿多台电脑,需要大量的液晶面板,想搞一条8.5代100万平米左右生产线,于是找到京东方。京东方有技术,但是一算账需要投资330多亿!虽然是上市公司,但是一个项目就投300亿,也不可能。总之缺钱。好,那就找钱呗。
既然说道是创新,当然不可能是政府自己“补窟窿”!重庆市政府没有出一分钱,首先让京东方增发100亿股股票,接着重庆政府出面牵头组织了重庆本地6-7家大企业,认购!当时市值2.1元,一下子就为京东方筹了210个亿!京东方拿到210个亿再向银行借120亿,共330个亿,这事就成了!随着京东方的引入,大大降低电子产业本地化配套成本,进一步加强了重庆笔电产业的集群效益。魄力呀!
还有,针对缺技术的,那就引进消化再吸收,比如:重庆通航产业案例,通过全资收购美国恩斯特龙、引进瑞士的皮拉图斯,通航产业迅速崛起。这一过程也通过金融手段整合了50架订单,来吸引皮拉图斯的入驻。
针对缺市场的,那就整合订单,给市场。比如机器人产业,通过组建产业基金、融资租赁公司,重庆撬动了数亿的订单,用这个订单再去招商,川崎、华数等境内外的制造商来了。
讲到这,再回到笑话来看。“说服惠普、勾引台铭、引入京东方”、拿下皮拉图斯等,形式上不乏“忽悠痕迹”。但其骨子里还是“资源+市场”、“资源+项目”、“金融+市场”、“订单+政策”的“需求招商”本质!中投顾问认为:产业招商需要有“苏秦背剑”智慧、能力,更要有需求招商的“一剑穿心”创新思维!少一点“自说自话,王婆卖瓜”,多一点“从客户需求出发,多站在企业角度思考”。给对方一个“赚钱的机会”,“一个无法拒绝的理由”。多说“人话”,招商选资!
第四招:童子拜佛、四两拨千斤--战略新兴产业培育模式创新
以童子拜佛立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构建平台经济模式,成立产业引导基金,培育战略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创新,巧借资本力量招大商,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我们前面讲过,重庆的和东北传统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类似,过剩的产能,低端的重工一直拖累前进的脚步。如何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始终是重庆之痛!
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由于投资高、市场大、技术门槛高,很难破题。市场和技术还都不是大问题,关键是“大资本”!如果没有充足的、持续的大资本投入和培育扶持,完全靠企业自身积累,是很难做起来的。重庆如何破局?
首先,早在08年,重庆就关注新兴战略产业的培育发展,选定了10个重庆有条件发展,也必须发展的行业包括:芯片及液晶面板等电子核心部件、物联网、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石墨烯及新材料、轨道交通及通用航空等高端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综合化工、页岩气、生物医药、环保产业等产业方向。也设定了到2020年1万亿产值战略目标!
其次,计算出1万亿产值,大概需要固定资产投资5-6千亿。既然说道是创新,当然不可能只是政府简单的举债投资。如何破局?这时金融市长大胆构思,以成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模式培育及导入战略新兴产业。,再以母基金带动子基金进行股权融资及资本招商创新。从资本市场上赚钱,用大资本撬动大市场。
前面讲过京东方的案例大家还记得吧。当时6-7家大企业购买了京东方增发的100亿股股票(2.1元/股)。当年股市就涨到5元/股。拿回自己的210亿成本,6-7家总共还净赚250亿。250亿利润作为LP进入由市政府牵头成立的,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第一笔股权投资母基金。加上后来加入另外16个国内大企业及金融机构,共有800亿股权投资母资金。
重庆就通过这800亿股权投资基金,开始招商运作战略新兴产业项目。他们也初步算过一个帐:招过来的企业或项目每投资2元,基金就配股1元。那么,800亿能够引入1600亿,加一起就有2400亿的资金。2400亿的资本金,再跟银行贷款3000亿,这就形成了5000多亿的投资,只要持续滚动投资个3-5年,五六千亿的投资就能到位!1万亿产值培育出来就不是梦想了!。
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重庆市政府一方面以“童子拜佛”的心态和立场,充分发挥政府“有形的手”,打造产业发展基金“金融平台”,进行引导和推动;另一方大胆开放尝试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政企携手共同面对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大业蓝图”:
“清晰的原则”--绝对不走政府单方面“举债输血”模式,不可持续;
“明确的规划”--算好经济账,理清发展路径,树立长期培育发展信心和决心;
“对行业发展规律深刻理解和研究”--发展战略新兴产业需要大投入,明确共识,谋划资本招商,撬动万亿大市场;
“构建平台经济发展模式”--“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设计产业引导基金及股权投资模式,巧用资本市场能量,为发展高新技术战略新兴产业服务!
“童子拜佛”善于打造平台经济模式,应该是地方政府发展区域经济、培育产业和扶持企业基本态度和立场,巧用“资本招商”也充满着“四两拨千斤”魅力!
第五招:隔山打牛、万法归宗--“户籍制、地票制”改革创新,优化要素配置:
最后这里所描述的重庆的“户籍制、地票制”改革,也是造就所谓“重庆模式”、“重庆现象”故事原型。在那个年代算是极具改革创新特色。但是这又是如何成为重庆经济发展的第五招,而且又为何又起个“万法归宗”“隔山打牛”这么玄妙招法呢?
重庆市当时在城镇化进程中,首先大胆进行土地确权和户籍制改革。在农民工进城后,其农村原有“三块地”宅基地、农地和林地全部保留和确权。其时在重庆就有500万进城的农民工,就地转户籍,“农民变市民”,高效登记。如此500万农民工彻底没有了后顾之忧了,可以城市安心打工、挣钱,快乐消费!这一举措一方面直接保障了重庆市劳动力市场充足红利,同时,每年每人又能带来至少1万元的消费。而且原有土地租给大户耕种,又提高了原有土地使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一举多得。
为啥又说“重庆现象”呢?这里就又要插入一段小故事,也是黄奇帆曾在一次报告提到的“意料之外”的事。
众所周知,在之前东南及沿海传统进出口加工地区企业都有个典型的“九三学社”现象即:就是一年工人正常工作只有9个月,因为他们大多数工人都来自中西部内陆省份,而中国传统到目前还是“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所以一到年末及春节(春运)即每年12月-2月期间,有将近3个月左右工厂基本停摆。而重庆本地加工生产企业由于产业发展及户籍制度成功,劳工就地变市民,无需外出奔波,造就大多企业基本上都是小年夜放假,年初七、八上班,基本不受影响。
很多敏锐的沿海传统加工企业老板就把“被停”的订单转到重庆完成,如此造成每年第一季度重庆进出口贸易不退反增70-80%。这个独特的“现象“,也是重庆户籍制改革成为一个非常经典的“生产关系改善和促进了生产力”经济学案例。黄自己总结十分形象说:我们本意是为了解决农民工问题,结果变成了招商引资新秘密武器,进出口贸易大发展新引擎了。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小组用一个形象比喻就像“隔山打牛”,本来是未来推动城镇化进程的户籍制改革,却带来意想不到的区域经济增长收获!创造了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新“现象”!
重庆“地票制”改革,说白了就是土地的用地指标配置优化。把进城的农民遗留下的宅基地复耕,变成地票,通过土地交易所自由交易(使用权),最高一亩可以买到20万。
农民通过“地票制”交易的收入大大超出老宅基地原有价值(很多农村老宅子2-3万算高),农民增加了收入,更好的在城市生活和消费。复耕的宅基地和一些农村废弃的建设用地,让重庆市的土地指标大大增加。对需要指标的开发商来讲,只需要在交易市场自由买卖就能获得,在城郊处搞开发建设,进一步推动城市化进程。
黄奇帆曾经总结说,重庆的“地票制”其实就是活学、活用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定理而来:“凡是政府管理的、有总量管制的公共资源,都可以进行市场化交易,而市场化的交易一定会使政府的管理能够实现更好的资源优化配置,产生更好的效果。”
中投顾问解读:重庆户籍改革让重庆500万农民工保留农村三地(宅基地、林地、农地),农民转市民,带来城市消费,又带来招商引资大发展。“地票制”改变农民两头占地,让宅基地、农村闲置建设用地市场化运作(地票买卖)“复耕”。既解决了产业用工、又破解城市发展、产业发展土地指标难题。
户籍制“隔山打牛”带来意外之喜;“地票制”优化资源配置,解决民生实际需求和问题,也体现了“实事求是、以人为本、万法归宗”的原则!也带来了区域经济长期发展、均衡发展、高质量发展所需竞争新优势。
尾声:中投顾问-重庆经验之“创新五大奇招”的小结与分享。
1、区域经济发展要有全局思维及高度,战略创新:
重庆及黄市长用产业链垂直整合大思路、以股权融资资本招商为手段、打通“渝新欧”大通道,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大战略,改变区域经济发展要素构成和限制,“后位变前位、战略劣势变优势”。虽说其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及不可复制的个人资源及能力,甚至还有些“政府干预过度”等嫌疑等问题。但是我们这里强调的是其积极的一面即:“跳出区域看区域、超越现有产业看发展”的战略创新思路,这应该是每个地方政府新时期都应具备和强化的发展素质和态度;
2、产业规划及招商要有“市场导向、需求导向、客户导向”的思维,模式要创新:
区域发展经济做规划绝对不能简单的“依葫芦画瓢”、为规划而规划;那样必定成为“墙上挂挂、纸上画画、柜子里压压”;“一窝蜂”上赶时髦,搞产业,必定会迷失方向,也极易陷入过剩泥潭;产业规划就要有“预招商”的理念,客户认可的定位才是好规划。市场有需求,能赚到钱的项目设计才靠谱!
3、创新发展、规划先行,全方位营商环境打造,是高质量发展长久之道!: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改革创新是唯一新红利,全球也都进入创新引领时代。所以我们已经没有理由和机会“固步自封”吃老本?区域产业发展也不能简单“邯郸学步”“摸着石头过河”,要“规划先行”,充分论证思考,找到适合自己的创新发展之道!围绕着战略定位以“踏石有印、抓铁留痕”的韧劲,“千方百计”的、全方位的打造营商环境,才是区域经济高质量持续发展之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