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国民营医院 民营医院
中投顾问:2018-2022年中国民营医院市场预测分析
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政策支持
2016年8月,国家卫计委印发《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16-2020年)》,明确提出取消对社会办医疗机构数量和地点限制。
2016年10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提出优先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推进和实现非营利性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
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提出到2020年,社会办医院床位占医院床位总数的比重将由2015年的19.4%提升至30%以上。
从上述已经出台的政策可以看出,国家是大力支持民营医院的发展。民营医院获政策力挺,主要是源于近年来公众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大幅增长。
(二)高端民营医院
在国内还略显空白的民营高端医疗市场,王健林嗅到了其中机会。2016年,万达集团与英国国际医院集团(IHG)在北京签订合作协议。协议约定,万达将投资150亿元,在上海、成都、青岛建设三座综合性国际医院,由IHG运营管理并使用IHG品牌。这也是中国企业在医疗行业的最大一笔投资,也是IHG首次在中国运营管理医院项目。
万达投资的这三座综合性国际医院的硬件、医疗和运营水平都达到国际一流。上海英慈万达国际医院拥有床位1,000张,投资80亿元;成都英慈万达国际医院拥有床位500张,投资50亿元;青岛英慈万达国际医院拥有床位200张,投资20亿元。
(三)专科连锁和集团化发展
专科连锁和医院集团化改革创新模式已成为我国民营医院发展的新趋势。专科连锁以差异化服务和标准化扩张为核心,一方面,专科连锁可以有效避开公立医院优势学科做大做强,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提升溢价空间;另一方面,专科连锁标准化程度较高,单体成功经验容易复制推广。医院集团化通过收购、新建和托管模式,迅速扩大市场份额,凭借规模效益降低医院运营成本,减少单个医院的借贷成本和融资难度,延伸产业链,并通过制定和推行统一的管理流程、服务标准,打造大范围的品牌效应。专科连锁和医院集团化发展形成的系列化和品牌化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有助于实现医疗服务供给体系产业化发展。
二、不利因素
(一)公众对民营医院认知度有限
我国公立医疗机构起步早、积累深厚,拥有良好的人才资源和政策支持,加上国有资本的背景,在市场竞争中比较容易获得患者的信赖。民营医疗机构是在公立医疗机构处于垄断地位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起步晚、积累少、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加上小部分民营医疗机构缺乏诚信和自律,损害了民营医疗机构在社会上的整体形象,使得民营医疗机构较公立医疗机构难以获得患者的信任。虽然,近年来随着医疗体制改制的推进和民营医疗机构的不断涌现,社会民众对民营医疗机构的认知有所改观,但这种认知的改变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过程。
(二)民营医院处于弱势地位
从医院数量上来看,社会办医数量一直呈现增长态势。截止2016年底,民营医院在数量上已经超过公立医院。但是从床位数来看,公立医院床位数拥有量是民营医院的5.5倍左右,从门诊量来看,公立医院门诊人次是民营医院的约8.5倍,从住院人次来看,公立医院住院人次约是民营医院的7.3倍。显然,静态来看,公立医院依旧提供了90%的医疗服务量,相对而言,民营医院仍处于较弱的行业地位。从医院设置类型来看,民营医院较少建设大型综合医院,尤其是三级甲等规模的综合民营医院,而更多是走专科连锁发展路线。在医疗服务资源的分布来看,我国医疗资源分布呈现出城市乡村分布不平衡,医疗资源过渡集中于大城市大医院,患者就诊无论疾病急缓轻重都喜欢去大医院就医,导致大医院不堪重负而多数民营综合医院、城市基层社区医院、企办医院、乡镇医院和卫生所几乎无人问津,存在严重的资源和人力浪费。
(三)人才短缺
民营医院的发展遭遇了瓶颈,人才资源成为了民营医院发展的一大难题。随着执业医师的多点执业推出实施,民营医院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才的压力。但是对于民营医院来说,更重要的还是自己培养人才,建立自己的精英团队。现在很多民营医院都在到处高薪挖人才,这样的行为不仅难度大,花费的成本也是相当高。
民营医院数量预测
截至2015年底,中国民营医院数量为1.45万个,同比增长15.7%;截至2016年底,民营医院数量超过1.64万个;截至2017年底,民营医院数量达到1.8万个。
我们预计,2018年中国民营医院数量将达到2.03万个,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9.04%,2022年中国民营医院数量将达到2.87万个。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民营医院数量预测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