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香港经济

中投评论|香港经济之殇

作者:中投顾问 时间:2016/1/25
  香港有过壮丽的辉煌时刻,它以弹丸之地,曾经引领了整个东亚的经济和文化。从19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它都是当之无愧的东方之珠。然而此后它开始走下坡路,它的产业经济一蹶不振。香港人将这种前后差异归结为“回归”,归结为内地政府对它的粗暴干涉。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
 
  在香港的沉沦背后,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原因?
 
  到底是不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本文将从产业经济的角度,
 
  阐述这个城市产业的崛起和衰落。
 
  1970年之前,香港只不过是一个不起眼的殖民地,经济规模小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当年度香港的GDP仅38亿美元(按照当年汇率计算,以下各年同),此后香港的经济突飞猛涨,到1980年,暴涨到288亿美元。10年时间,其经济规模暴涨了约7倍。这种恐怖的发展速度,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内地的任何一个城市都是望尘莫及。
 
  内地各主要城市的发展速度在改革开放的前30年大致是每3到4年经济体量翻一番。这黄金十年,奠定了香港产业经济的基础,此后整个香港,都在吃这十年的老本,一直吃到现在。为了看的更清楚,我们往前看10年。1961年香港的GDP是15亿美元,相对于1970年的38亿美元,10年时间的增长率仅1.5倍,这种经济增长速度其实也不算慢,但相对于黄金10年而言,实在是不值一提。
 
  对比一下1980中国最大最富裕的城市上海,以1147万人口创造的GDP仅为311亿人民币,以当时美元对人民币汇率1:1.49计算,约208亿美元,人均GDP仅1800美元。而香港以506万人口创造的288亿美元GDP,人均高达5700美元。无论是经济整体规模还是人均值,香港均远远的超越上海。
 
  1980年后香港经济仍然高速发展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1990年其GDP为769亿美元,相对于1980年又增长了167%。2000年其GDP值为1691亿,相对于1990年的增长率为120%。这种增速虽然比不上1970年代的黄金10年的增速,但也算很不慢了,尤其是在其经济规模已经很大的情况下,能取得这种增速,也是非常好了。即便是在当时改革开放的中国,从一穷二白开始发展,能达到这种增速的城市也不多见。
 
  然而此后香港的经济增速迅速放缓,到2010年,香港的GDP规模为2289亿美元,较2000年仅增长了35%。这种增速较前30年简直就不能看。再之后其经济增长每况愈下,2014年2909亿美元。近几年增速约5.2%,2015年增速约2.25%,已大幅放缓。
 
  香港经济失去快速增长是从2000年左右开始,这与它1997年回归的时间点大致相同,香港人因此将自己的衰败归因于内地。然而,真相往往不是表面的那么简单。香港经济失去增长性的理由,与内地政府毫无关系。香港人在80年代之后彻底放弃制造业,这才是他们衰败的主因。
 
  根据香港统计局的公开数据,1980年,香港制造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值比值约42%。这个时刻是香港制造业的巅峰时刻,代表行业为纺织、玩具、塑胶。这三个行业全部为基础型轻工业,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处于数一数二的地位。如果香港继续在工业化的道路上走下去,那么它有可能像此后的韩国一样,向上游发展,发展出强大的重工业,然后更有机会向下游发展,走上科技研发之路。然而这个时候香港开始放弃制造业。
 
  港岛的企业主们开始逐步将厂房内迁到内地,并满足于最简单的三来一补,不再进行任何产业升级。到1990年制造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值下降到约30%,到1995年就下降到约20%,2000年是12%,到了2010年,已经仅仅只有3%左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就业人口的绝对数,1980年香港制造业工人总数约100万,而2010年仅10万出头。香港的本地制造业至此几乎是死了个干净。
 
  至于被称为香港骄傲的金融保险业,其占香港GDP的比值不低,2015这个比值为16%,比制造业的3.6%要高得多,但就业人数少得可怜,仅21.9万人,比制造业的从业人数多不了几个人,占香港279万总就业人口的比值也仅仅只有7.8%。这个行业根本不足以支撑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而香港地产行业,虽然其风光无限,2015年其创造的增加值大致占香港GDP的6%,就业人口也仅仅只有12万出头,在香港的经济活动中,并没有占到什么地位。
 
  目前支撑香港的最大产业,竟然是进出口贸易行业及旅游相关行业(零售及住宿餐饮业),2015年初进出口贸易行业就业人数48.7万,零售行业就业人数27.1万,住宿及餐饮业就业人数24.3万,专业及商用服务业(清洁及同类服务业除外)28.1万人,加起来一共达到128.2万的水平,占了香港总就业人口的45.9%。产值方面,进出口贸易和零售行业加起来创造的增加值,占香港GDP的25%,而住宿餐饮行业仅占3.6%。
 
  根据香港工业总会发布的调查报告,港资企业最为集中的珠三角地区,正面临全面的劳工紧缺,缺口超过15%,与此同时,其经营成本普遍上升了15%。港资企业面临困境的原因非常简单:港资企业的技术水平太低,盈利空间非常有限,因此工资开得很低,无法吸引工人入职。港资企业基本上不会投入技术升级成本,更不用谈什么研发了。在欧美产业回流的今日,低端的港资企业首当其冲,死得也是最快。
 
  对于香港为何要在1980年后放弃发展制造业的问题,难以找到一个简单的答案。1980年代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开始启动招商引资。香港人从中看到了巨大的商机,他们将简单的工业生产线搬迁到内地,圈占大量的土地,招聘内地优质而又廉价的劳工,用最简单的方式挣起了大钱。正因为如此,他们对产业升级不再重视,忽略了技术方面的革新,仅关注于不断的圈地复制模式。从他们放弃制造业开始,他们的衰亡已经注定了。
 
  而对于一个总城市人口达到700多万的城市,仅靠金融和房地产业是很难养活279万的就业人口的。这两个看起来高大上的行业,加起来也就是30来万人的就业规模,这已经是香港这座城市所能达到的极限了,并让它成为曾经的亚洲金融中心。要想在这个基础上更进一步,增加以10万计的就业岗位,其难度难于登天。
 
  香港的年轻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绝望,在一个产业空心化的城市长大,他们的人生前景灰暗得令人窒息。去码头当搬运工,去商场当售货员,去饭店洗盘子,是近4成香港的年轻人必然的选择,除此之外的其它职业选择也好不到哪里去。运输业容纳了17万就业人口,汽车维修、水电工等商业服务行业提供了总共35万的就业岗位,全是低端服务业职位。来内地发展?从香港人与内地人之间的文化和思想方面的巨大差异来看,短期内根本就无法相融。这帮绝望的年轻人,终于尝试发出自己的声音,相信这也是香港的学生们对于占领中环这种毫无意义的活动如此热衷的经济学上的原因。
 
  香港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在于:缺乏腹地。任何产业都需要腹地,需要消费人群,需要新生的劳动力,需要广阔的市场,而香港没有。闭关锁岛,自给自足,将自己从内地隔离开来,香港经济将没有翻身的余地。香港的制造业死亡,固然有着港人厌恶实业的社会心理作祟,但香港本身缺乏腹地,也是促成恶果的客观因素。制造业需要腹地,服务行业也需要腹地。港口物流行业就不说了,哪怕是医疗行业,要挣钱的话也需要广大的客源,这些香港本身都没有。
 
  而香港的未来之路,只能是把服务业搞出来,让整个中国成为香港服务业的腹地。香港的现代化医疗体系如果可以面对整个中国内地的市场,那会有多么大的空间?能解决多少就业?
 
  然而最麻烦的,就在于香港与内地之间的融合问题。文化上的差异就不多说了,最起码两地之间自由往来就麻烦得要命。要真能融合了,香港的现代服务业优势将横扫内地。香港律师们对国际法律的熟悉程度,可不是内地律师能比的。在医疗、法律、保险、教育这些个高大上的服务业领域,香港几乎可以横扫整个内地,没有敌手。
 
  融合,才是香港的出路。避免产业空心化,提升高端服务业,扩大市场辐射内地才是香港未来经济发展之路。
免费咨询服务热线
400-008-0586
0755-8257 1568
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车公庙泰然六路雪松大厦A座4楼 邮编:518040
  • 扫一扫 加微信咨询我们

    中投顾问 - 刘姗姗

    中投顾问 - 白灵

Copyright © 2002-2023 oc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投顾问® 版权所有 粤ICP备10082669号 增值电信业务

经营许可证:粤B2-20110739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1065号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中投顾问”(ID :touziocn),回复“上市公司”即可获取。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