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国民企 生死启示
中国民企的生死故事及其启示
作者:中投顾问 时间:2015/11/27
按语:全球需求依然疲软,中国经济继续放缓,如果说宏观形势不好,那么中国制造企业的微观前景也好不到哪里去。中国民企的具体现状如何?未来出路在哪里?要想了解这些,我们先来看看他们的故事吧。
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印度商人贾延什?维亚斯从2001年起就一直参加广交会,寻购电子产品和家具。维亚斯说:“我刚跟一家销售不锈钢搁架的厂家谈好。他们愿意把最小订购量从500件下降到50件。可见形势有多糟糕。”
第二个故事:麦格米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靠制造电源和加热器等基本元件发家,但现在已将自身彻底改造成一个拥有自主品牌,生产高附加值消费品的制造商,产品包括新推出的售价2000美元的“智能坐便器”系列。麦格米特旗下坐便器生产企业怡合卫浴的Andy Yang认为:“中国现在人人有iPhone,连厨师和清洁工都有,所以有钱人要想彰显地位,最好的方法是买一个昂贵的坐便器。”
第三个故事:香港联业制衣刚刚关闭了在广东省的一间裤子工厂,为厂内4000名员工支付了1000万美元赔偿金,将这间工厂迁到越南,那儿的薪资水平能比中国低一半。联业制衣行政总裁李国权表示,不断高涨的薪资前景是促使他迁厂的原因,这间工厂的供货对象包括J Crew和香蕉共和国等品牌。促使他迁厂的另一原因是越南的本地工作文化,这与广东省以及中国其他制造中心普遍使用外来务工人员的局面截然不同。李国权说:“在中国,雇主很难建立良好的信誉,因为人员流动性太大。但是在越南,工人往往来自工厂周围地区。”
四点启示:
一、适者生存
尽管经济转型的问题一再被政府强调,但是真正驱使民营厂主调整商业模式的动力来自他们的生存本能,而不是政府的号召。有经济学家们认为,中国政府在经过最初的推动后,由于经济放缓,其改革努力已失去势头和焦点。牛津经济研究院亚洲区负责人高路易表示:“中国政府对经济放缓措手不及,于是将注意力转向稳增长,减弱了结构改革努力。总体数据表明中国已开始向价值链上方移动,但在个别公司或行业的层面上,这种转型伴随着大量短期挑战和痛苦。”这种挑战和痛苦是全方位的,民营厂主不仅需要对生产的各方面进行转型升级,更加迫切的是要从观念和意识上变得更为主动,适者生存从来不是被动的。
二、资金的问题
企业面临成本上升的困难,最容易被想到的是“向价值链上方移动”,打造更先进的产品,增强品牌价值。手机制造商小米就是最好的例子。但这需要资金,而许多小型民营制造商很难获得贷款,因为政府推动国有银行继续支持挣扎中的国有产业。而这导致民营制造商受到愈演愈烈的挤压,它们不得不在业务低迷之际谋求结构性转变,告别低成本生产。
三、国外市场转向国内市场
当外贸出口市场变差的时候,传统上致力于出口的制造商把目光转向规模越来越大的国内市场,但他们发现很难将重心转回国内市场。对很多重心在国外市场的企业来说,国内市场看似拥有巨大潜力,但信用风险太高,尤其是在当前环境下,而且国内买家不像他们的国际同行那样老练,他们对定价有着不切实际的期望,对生产却不甚了解。但尽管有这样的问题,随着国内消费者购买力上升以及中国零售业的发展,更多的厂商还是会将目光转向国内市场。
四、我们的积淀
中国正在失去人力生产要素优势,但上帝是公平的,在失去一些的东西的同时,我们也会获得一些东西。第四个故事中的联业制衣在广东仍有一间衬衫制造厂,存在的理由是在这里一个地方就能获得大量原材料,包括纽扣、线以及纺纱工厂。这种无与伦比的规模和效率将支撑制造业,使其继续是中国经济的基石,哪怕更多工厂转移到更便宜的地方。随着越来越快的市场变化,像东南亚这种有人力成本优势的地区很难应对如此多的风格变化,因为他们缺乏经验。而在中国,我们可以在几分钟内就把速度提升到第六档,及时变化。而这就是我们通过这几十年的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