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青蒿素产业化 青蒿素诺奖
诺奖背后的青蒿素产业化之路
作者:中投顾问 时间:2015/10/13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其主要贡献是在数十年的科研生涯中发现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青蒿素的应用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这一成就获得了国际认可,获得你诺贝尔医学奖当之无愧。
随着屠老获得诺奖,青蒿素也迅速引起极大关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目前共有53条与青蒿素这一药物相关的药品批文,涉及16种产品,包括青蒿素、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蒿甲醚等原料药,双氢青蒿素片、蒿甲醚片、注射用青蒿琥酯等制剂,共涉及24家药品生产企业。网络上关于青蒿素概念股的研报,文章更是不胜枚举。
2015年7月,中投顾问应重庆酉阳县华渝工业投资集团邀请,对其所经营的板溪轻工业园进行产业规划及招商策划,青蒿素产业是研究的重点产业之一。酉阳被称之为“青蒿素之都”,产量一度占到全球的80%以上。我们规划的园区内有昆明制药旗下(之前为华立制药旗下)的华方武陵山制药,主要产品就是青蒿素。然而,调研了解到,作为国内青蒿素生产的龙头企业,华武制药已经进行在产品转型,放弃原来的青蒿素产业,往中成药、黄姜皂素方向谋求发展,那么具备国际知名度的“青蒿素之都”的龙头企业,为什么会放弃青蒿素生产呢?
一、市场供大于求。目前全球青蒿素的需求量是200吨,仅国内产量就达到了300-400吨,华武制药年产量也达到了90吨,这还是在没有满负荷生产的情况下。
二、处于产业链前端,产品附加值低。以酉阳为代表的中国青蒿素企业主要从事青蒿素产业链上的种植、提取环节,成品药生产大多被国外企业抢先进行专利注册,另外,国内有青蒿素成品药批号的企业更是寥寥无几。加之整个青蒿素提取物产业总市场规模也就是十几亿人民币,高附加值环节主要集中在成品药环节。可以看出,青蒿素产业盘子并不大,所以不能形成大的产业。
三、国内提取物生产秩序混乱。青蒿素种植相对于其他中药材较容易,从种植到丰产时间短;青蒿素提取生产工艺相对简单,GMP许可证也相对较易取得,所以国内迅速出现了120余家青蒿素生产企业,导致品质不一,供大于求的局面。
四、替代产品出现。合成青蒿素的出现进一步侵蚀了本来就小的市场。利用特定催化剂将青蒿酸还原后所得到的二氢青蒿素,再经过一个无需光照的常规合成途径,即可方便高效地得到过氧化二氢青蒿酸,经氧化重排可高收率地得到青蒿素。成本比传统青蒿素成本降低50%以上。
面临以上困难,青蒿素的产业化之路到底在哪里?
随着科学技术和医疗条件的增强,市场规模肯定是很难再有所扩大,这个命题已然误解,中投顾问认为,中国要重振青蒿素产业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做文章:1.延伸产业链,把更多资源集中到成品药环节;2.规范青蒿素提取环节生产秩序;3.借诺奖东风,树立中国青蒿素民族药的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