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洞庭湖 杨维刚
杨维刚:科学推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作者:中投顾问 时间:2014/6/30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是长江重要的调蓄湖泊和国际重要湿地。民盟中央一直非常牵挂洞庭湖地区的建设和发展。1996年,民盟湖南省委率先提出建设“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一揽子政策建议。2011年,“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提案,被全国政协列为重点协商办理提案。去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通过专家组咨询论证。在今年3月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在湘全国政协委员再次联名提交《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提案,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水是核心、生态是目的、项目是支撑、经济是保障,必须坚持科学推进,努力将其建设成为更加秀美的生态家园。
要有充分的水源保证。洞庭湖北接长江,南纳湘、资、沅、澧四水,具有保持江湖水域生态平衡的重要功能。近十年来,洞庭湖入湖水量减少至2300亿立方米以下,降幅超过30%,枯水期湖泊水域面积不足500平方公里,造成湖泊湿地萎缩、水资源保障能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必须采取综合措施,稳定长江入湖径流。要实施以松滋口建闸为重点的三口河系整治,推进控支强干工程,维持现有河道过流能力。实施河湖联通工程,开展湘、资、沅、澧、汨罗江、新墙河洞庭湖水系尾闾和东洞庭湖、南洞庭湖纯湖区洪道疏浚清淤,恢复长江、四河、四水、内外湖的水力联系,构建江河湖畅通,洪水调蓄、枯水调剂、江湖两利的水网体系。加快实施洞庭湖城陵矶综合枢纽工程,科学利用雨洪资源,蓄水养湖,增强枯季洞庭湖向下游补水能力。
中投顾问解读: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核心目的之一是保障原有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同一。除了要保障充分的水源、加强生态预警检测系统的建设外,还应该加强湿地保护,大力实施洞庭湖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重点推动湿地示范保护区、人工湿地、湿地公园建设,恢复和修复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生态特性和功能;加强物种保护,建设洞庭湖候鸟保护监测体系,开展珍稀物种再引入和种群恢复工作;严格控制入湖污染物,要加快建立“源头预防、过程阻断、清洁生产、末端治理”的全过程污染综合防治体系和长效机制,实现湖区污染治理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