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生态农业 中投顾问 发展模式
中投顾问:生态农业的主要模式及其发展探讨
作者:中投顾问 时间:2014/2/20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及人口的急剧增加,农业发展速度慢、生产率低的缺点逐步显露出来,同时受发达国家工厂化农业的高经济效益影响,盲目推行机械化,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结果造成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恶化,全国土地沙化面积达到174.3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18.2%,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土地侵蚀面积达到367万平方千米,土地污染面积达到2000万平方千米。这些环境问题的出现,使人们认识到发展生态农业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1 生态农业的概念及特点
生态农业是利用生态学原理,依据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建立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具有整体、协调、循环、可持续特点,有利于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生态农业的特点可概括如下:
1.1 整体性与可调控性生态农业重视系统整体功能,维护和提高整个系统的微观和宏观生态平衡,将农、林、牧、副、渔各业组成综合经营体系,并按生态和经济规律的要求,对农业生态系统和生产经济系统内部各要素及其结构进行调控。通过资源的充分利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应用,把不利因素转变为有利因素,使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物种之间、区域内各子系统之间以及经济、技术与生物之间达到相互有机配合,保证整个农业经济体系协调发展。
1.2 稳定性与高效性生态农业系统追求组成与结构合理,功能协调,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抗干扰能力,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并实现可持续发展。该系统能够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层次高效利用,具有较高的生产率和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率。
1.3 地域性和多样性地域性决定了系统的空间异质性和生物多样性,因此,生态农业必须因地制宜。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所以不同地区在继承当地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精华的基础上,应用适合当地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建立具有地方特点的生态农业模式。
2 生态农业的主要模式及其发展
2.1 秸秆还田生态耕作模式根据生态学原理,只要有非生态成分、生产者和分解者这些基本成分,就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秸秆还田既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又可以使土壤肥力增加,改良土壤,减轻对化肥的依赖。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容易推广的一种生态农业模式。然而,由于农业集约化的发展和化肥的大量使用,秸秆还田逐步被大规模的使用化肥所代替,而秸秆则直接丢弃或作为废弃物燃烧。因此,要不断强化农村生态环境教育,充分认识秸秆还田的重要意义,才能推动这一模式的发展。
2.2 立体种植生态农业模式立体生态农业是指利用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兴利避害,为了充分利用空间把不同生物种群组合起来,多物种共存、多层次配置、多级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种养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这一立体发展模式需要精湛的农学技术投入,目前在温室大棚种植中已经逐步发展起来,如桃子—草莓的立体化栽培、黄瓜—苦瓜立体种植、西瓜—彩椒立体种植、韭菜套种黄瓜等。其最突出的特点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资源,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层次利用,能够显著提高经济效益。
2.3 食物链与沼气能源生态农业模式这是一种按照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而设计的一种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同时并存在多种生物,它们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密切联系在一起。按照食物链的构成和维系规律,合理组织生产过程,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掘资源潜力。例如粮—猪—沼—鱼模式、以及将猪舍或厕所—沼气池—蔬菜大棚有机结合,施行能源、养殖、种植的模式等。在这个循环中,废弃物被合理利用,既能够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也能够有效防止农业废弃物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这种模式以沼气发酵为纽带把养殖业和种植业联系起来,沼气作为能源,沼液和沼渣作肥料,使生态系统走上了良性循环。目前,我国在许多地区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鼓励广大农村建立沼气池,在河北省一些县区补贴力度达到了总投资额的一半,随着能源价格特别是煤炭电费价格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居民意识到了建立沼气池的众多好处,向阳的地方沼气量全年都能充足供应,夏天沼气产量高,甚至可供邻居来烧水。对此,应进一步推广沼气发电技术,提升沼气的价值,从而鼓励更多农民的积极参与。
2.4 城乡互作生态模式城市在经济上作为产品的消费地,在生态学上作为有机物质的输入地。经过城市人口消费转化,产生了很多废弃物(有机垃圾、生活污水等),这些废弃物经过微生物的处理后,应该作为肥料还原给农业。这样做既解决了城市的污染问题,又能促进物质循环,把从农村带走的物质,再还给农村。目前,许多大中城市都兴建了污水处理厂,一些城市还开展了有机垃圾特别是生活垃圾的综合处理。污水处理厂的垃圾(主要是活性污泥)是很好的有机肥,而固体垃圾经分类、处理后也可转化为肥料返回郊区农林业。
2.5 生态恢复与治理工程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根据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原理,特别要利用绿色植被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和净化水质的功能,恢复或治理生态环境,如水土流失治理生态工程、盐湖地治理工程等。目前我国土地退化、沙化、盐碱化和土壤污染等现象日益突出,因地制宜筛选适宜的沙生植物耐盐碱植物重金属超积累植物等进行种植,在实现生态恢复的同时还能够产生经济效益需要注意的是,要使大面积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或保护,必须先建立一小块高效的生态(绿洲),这个绿洲能够解决当地人民的吃饭花钱和能源问题因此,这种生态工程式的农业发展模式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和支持,解决当地居民的后顾之忧,真正提高生态意识只有这样人类才可能不再去破坏大面积的脆弱的生态环境,使自然植被可以通过自身的更新再生能力,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2.6 农业观光园发展模式;20世纪末,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高新技术的应用,各地、市、城郊及乡镇结合自己的农业特点、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相继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面积的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这些园区内,主要栽植果树优良品种、稀有蔬菜和新潮花木,在绿化设计和道路规划方面遵照了园林的规划原则与要求,有的还设立了一些园林艺术小品和其他娱乐服务设施。整个园子除生产农副产品之外,还可供人们参观游览,这就是农业观光园的雏形。
城镇居民面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纷纷开始向往“回归大自然”的休闲、恬静生活。每逢周末和假期,都不约而同地去寻找绿色空间和清新的娱乐场所,以领略、感受、体验田园和乡村的朴实生活,从而获得紧张工作之后的恬静和放松。另一方面,一些居民也渐渐厌倦了游历名山大川后的旅途劳累,且常有“看景不如听景”的遗憾,于是就自然而然地瞄上了距离比较近的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而这些园区也非常乐意接纳游人,既可处理产品,又可获得一笔非常可观的门票收入,且可以借游人之口做活广告,传播既快又易为人接受,比在广播、电视上做广告更经济实惠。这样,生态农业、园林绿化与生态旅游很自然地结合了起来,形成了一类独具特色的科技示范园,我们将之称为农业观光园。
由此可见,农业观光园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思路,属于农业生产的一种体制创新。它既是现代园林发展应用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观光农业的一种形式。它的显著特点是以金融资本为基础,以科技为先导,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效为目的,重点突出参与性、观赏性和娱乐性,充分体现农游合一性。